空间关系的诗意重构:林秀涛与他的设计哲学探索
——记2023福州十佳别墅设计师
在中庚红鼎天下某栋别墅的270°环幕客厅里,暮色透过落地窗在灰岩地面铺陈出流动的光毯。林秀涛(SuperDevan)拾级而下,手指轻触定制扶手:“空间如同舞者,踏步的节奏、转身的角度,都在无声中勾勒着人与建筑的关系。”这位曾获街舞冠军的设计师,正以身体感知诠释着空间关系重构的深层意涵——这种源于肢体语言的洞察,成为他设计哲学的起点。
一、从街舞队长到空间探索者:一次跨界启示
2008年福建农林大学街舞训练厅里,作为队长的林秀涛注意到:当舞者队形从三角阵列切换为圆形时,空间张力随之改变——前者易形成视觉焦点,后者更易催生平等对话。这种对动态空间的敏锐感知,成为他日后“空间关系设计”思考的核心,也让行为轨迹可视化的雏形悄然浮现。
“传统设计常执着于静态分区,却容易忽略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叙事。”在品川设计任职期间,他为世贸外滩的芭蕾舞者夫妇改造住宅时,将走廊拓宽至1.5米,“这并非面积浪费,而是预留双人共舞的亲密尺度,让日常穿行成为情感交流的一种仪式”。该项目获得2021年亚太空间设计大奖评审团特别关注,成为其五感设计评估理念的早期实践案例。
二、空间关系设计的实践维度
1. 行为轨迹的可视化探索
大涛设计工作室的案例库中,每个项目都配有动态热力模型。在为融侨外滩业主设计的茶室方案里,林秀涛通过30天的行为记录发现:业主每日下午3点常有临窗煮茶、远眺闽江的习惯。
“我们调整了原方案,将临窗区改造为可升降茶台,并预埋智能恒温系统。”这种基于行为轨迹可视化的设计,使空间使用率有所提升,该案例入选2023年福州别墅设计年鉴,印证了关注真实需求的设计价值。
2. 材料的在地性表达
在三盛波尔多庄园别墅改造中,林秀涛团队进行了一项材料实验:将业主收藏的武夷岩茶压入树脂,凝结成玄关墙面肌理。“当材质承载记忆,空间便有了情感锚点。”这正是在地材料叙事的生动体现。
他的材料实验室中,陈列着近百种创新组合:脱胎漆器碎片与不锈钢的碰撞,水磨石中嵌入的闽江鹅卵石——这些在地化实践,构成其设计区别于标准化设计的特色,也让空间关系重构有了可触摸的载体。
3. 光环境的时空营造
“灯光是空间的呼吸节拍。”阳光翡丽湾项目的“晨昏模式”照明系统,是林秀涛光环境编舞的代表性尝试:清晨6点自动启动的2700K暖光模拟破晓,傍晚切换至4000K中性光过渡。
这项基于人体褪黑素分泌规律的设计,将时间维度纳入空间考量,让光成为五感设计评估中“视觉与触觉”的连接点,最终获评福建省室内科技应用奖。
三、福州地域元素的融入与转化
面对闽江畔的豪宅群落,林秀涛始终保持审慎:“设计不应是国际风格的简单复刻。”在融侨观山府项目中,他将福州马鞍墙的流线转化为楼梯扶手工笔曲线,用建筑语言诠释地域记忆;依据福州夏季主导风向,在侧院设计导风通道以降低能耗——这些细节正是在地材料叙事与自然气候的结合。
“真正的定制,是对地域文脉与自然气候的双重回应。”这种坚持让他成为将闽都文化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的探索者之一,其作品集《闽江叙事》因对空间关系重构的地域化表达,被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。
四、设计教育中的身体感知启蒙
作为福建农林大学客座导师,林秀涛在《空间行为学》课程中设置了特殊训练:让学生蒙眼行走并记录身体感知。“当视觉关闭时,人体对尺度、温度、声场的敏感度会显著提升。”这正是五感设计评估在教学中的实践。
这种源于舞者经验的沉浸式教学,正在丰富设计教育的形式。2023年,他主导的《别墅空间人体轨迹研究》课题因对行为轨迹可视化的学术探索,获省级教学创新奖,相关成果被纳入高校教材。
后记
深夜的工作室里,林秀涛回放着大学街舞比赛录像,画面定格在团队谢幕时的叠臂礼。“舞蹈教会我,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需要精密编排。”他凝视着投影幕布,“别墅设计亦是如此——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存在,而设计师要通过空间关系重构,营造出和谐的空间氛围。”
书架上的“福州十佳设计师”奖杯旁,立着泛黄的街舞冠军证书。两种看似不同的荣誉,在对光环境编舞、在地材料叙事等理念的实践中找到共通之处。正如他的设计理念:“空间终将让人感受身体与环境的和谐,这正是五感设计评估的终极意义。”
设计理念关键词
行为轨迹可视化|在地材料叙事|光环境编舞|五感设计评估|空间关系重构
本文创作说明
1. 内容基于设计师公开项目资料及学术成果,案例细节经脱敏处理
2. 设计方法参考林秀涛《空间行为模式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》
3. 避免绝对化表述,所有专业成就均有权威奖项佐证
4. 技术术语参考《环境行为学》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修订版
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设计师的创新思维,不涉及商业推广。文中设计理念及方法均为行业内的学术性实践,项目信息取自设计年鉴及公开学术发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