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具,从来不止于器物。
回望中国家具的千年脉络,恰似一幅美学长卷。明代匠人以 “少即是多” 的哲思,赋予家具如君子风骨般的清劲线条,一桌一椅尽显“大道至简”的东方智慧;清代工匠则以巧夺天工的雕饰,把生活愿景化作缠枝莲纹与吉祥纹样,让家具成为市井繁华的缩影。然而,当传统美学步入当代语境,不少设计陷入了“符号化”的迷思:简单堆砌的回纹、生硬嫁接的榫卯元素,反而让东方美学失去了气韵。
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上,作为“高端中国现代家具引领者”,班兰家具选择从时光长河中汲取东方美学的精髓,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,让传统文化通过家具这一载体,自然融入现代生活。
匠心解码:器物背后的精神密码
班兰的每一件作品,都是对东方精神的深度破译与现代表达。
鲁班几的核心设计语言源自中国古代“鲁班锁”结构,将这一文化符号巧妙融入茶几设计中,形成介于家具与装置艺术品之间的特殊产品特质。其设计理念强调“收与藏”,通过抽象、简洁、节制的设计手法,展现东方美学中的诗意与哲学思维,赋予茶几更高阶的审美价值。
千鹤椅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折纸艺术。扶手与椅脚的一体化结构,神似纸鹤舒展的翅膀。折纸的写意神韵,配合全面料或全皮革的温润质感,传递出温柔、灵动的东方意趣。当人坐进去,椅面包裹身体,扶手托住手臂,就像被一只温柔的纸鹤轻轻托住——这种触感与形态的呼应,让东方“写意”不再是抽象的词,而成了可感知的温柔。
四喜餐桌的桌脚,藏着中国人对“和”的理解。上小下大、上圆下方的线条,呼应着筷子与建筑的稳重美感。
琼楼功能柜则是为读书人量身定做的“精神角落”。其通过精妙的尺度、材质与造型比例,将复古情怀与书卷气融入柜体气质。考究的光线设计更烘托出宁静雅致的氛围。多样的功能组合,使其能自然融入不同空间,提升整体格调。
班兰的作品,并未刻意标榜“传统”,却让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传统文化的底气,成为品牌“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家具设计融合”的典型代表。
超越符号:构建流动的东方精神场域
班兰的核心价值,在于挣脱了符号的枷锁。它不把回纹、榫卯当贴纸,而是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哲学思维巧妙融入现代家具的外观语汇。于是,鲁班几在看得见的简约里,藏着看不见的工艺;千鹤椅看似轻盈的造型,实则坐得安稳;四喜餐桌的椭圆形围坐中透着“远与近”的温情;琼楼柜的光影里,裹着“闹与静”的切换。
班兰构建的,从来不是孤立的家具,而是一个流动的“东方精神场域”。在这里,器物是情感的容器,更是精神的居所。当“新中式”还在比拼谁的雕花更复杂时,班兰早已用一把椅子、一张桌子,把文化的厚重化作生活的日常。班兰相信,真正的东方之美,从不在雕花的繁简里,而在父亲坐在千鹤椅上读书时的放松里,在家人围坐四喜餐桌时的笑声里,在深夜伏案时琼楼柜透出的那束暖光里。
班兰,不仅是家具的制造者,更是在编织当代人的“东方生活诗”——以木为纸,用匠心作墨,让每一件器物都成为时光的桥梁:一头连着千年的文化,一头接着当下的生活。当一件班兰家具放进家里,你摸到的不只是表面的温度,更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审美与情怀。